本文原载于《湖州日报·工业强市特刊》——B4创业版面
原题为《“私人定制”探索发展新模式 绿色转型谋划可持续发展 浙美股份:一匹染布的自我更新》
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浙美股份)总经理 潘玉根
印染,曾几何时是湖州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。凭借着江南织造业的蓬勃发展,一时间成百上千的印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。然而伴随着近年来市场的急剧萎缩,众多印染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,更因为印染长期以来存在的污染问题,又让这个产业背上了黑色GDP的恶名,有人断言,这个红极一时的产业将面临灭绝的境地。
见到潘玉根时,他首先就印染行业的生存问题跟记者进行了探讨。作为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者,他不仅对于印染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,更是大胆预测印染产业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“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衰都是由市场决定的,印染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法逃避的,阵痛中唯有从内部自我更新才能够实现产业的脱胎换骨。”潘玉根说,包括湖州在内的江浙地区,有着全世界最为齐全的印染产品产业,这样的一个产业价值巨大,就看企业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。
“私人订制”理念开拓市场新蓝海
翻开“浙美股份”财务报表,去年企业的营业收入达7亿多元,净利润达4946.46万元。这样一个惊艳的数据绝对是业内很多企业所望尘莫及的。
浙美股份印染总厂车间实景
外人口中的夕阳产业缘何在“浙美股份”依然生机勃勃?潘玉根告诉记者,一切源自于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先期分析。作为美欣达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,印染业一直是集团发展中的重点领域。面对印染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,众多企业围绕低端产品市场大打价格战的窘境, 2006年,“浙美股份”转换理念,开始了全新发展模式的探索。
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国门。一场涵盖欧美诸多国家的“西行漫记”在此时上演。“首先,我们要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,别人的产品好在哪里,别人的技术高在哪里。”围绕这三个问题,潘玉根和他团队展开了诸多工作。
没有设备,企业斥巨资买进,然后实现技术消化,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进行改良。产品质量跟不上,成立了研发中心,聘请高端人才进行攻关。渐渐地,企业硬实力开始强大起来。
然而当技术和产品都达标的时候,企业的前期发展却并不顺利。“我们对自己的技术太过自信,却忽视了好技术好产品是为市场服务的道理。”潘玉根说,企图以技术实力决定市场的理念,让“浙美股份”吃了个闭门羹。
回过神来的潘玉根,开始重新的自我审视。把市场需求作为第一要素的科学理念渐渐重新让“浙美股份”驶上了发展的正轨。潘玉根说:“现在我们有能力做高端产品,但是客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,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客户的要求为准则,充分挖掘技术实力从而赢得市场。”
最近,日本著名时装品牌无印良品又成了“浙美股份”的合作客户,在合作初期,对方提出的要求是希望生产的布料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功能性。针对客户的要求,企业的研发人员经过多次试验,产品在保留了传统纺织产品的特点之外,还具有极好的防水性和保暖性,真正做到了冬暖夏凉。
看着车间内满负荷运转的印染设备,潘玉根告诉记者,如今企业一年的产能维持在六千万米布料左右,相比最高峰时的产能下降了一半,但是由于实行了“私人订制”理念,使得企业如今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更高,效益和利润实现了成倍增长。
潘总为生产一线管理者进行培训
“零排放”宣言探索行业新高地
印染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我国废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。这类废水中存在着有机物成分复杂、难降解物质多、色度高、水质变化大等特点。目前主要采用物化、生化等传统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,但普遍存在着出水COD偏高,脱色效果欠佳等问题。
近年来,伴随着《浙环58条》及“水十条”等针对印染产业环保新标准的出现,一时间让太湖流域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印染企业的话题成为议论热点。
在新的环保政策要求下,已经有众多的中小印染企业关停,这些企业在工艺转型、革新方面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,但还是延续了传统工艺的思维和方式,无法做到系统化、资源化、减量化,实现减排目标。而在国外,发达国家如日本、德国、意大利目前基本上处于棉印染行业萎缩阶段,污水处理设备设施基本上为上世纪的,处理工艺也没有新颖变化。这也就意味着,要突破环保的难题,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。
以环保产业著称的“美欣达”,在发展绿色工业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针对印染废水的处理问题,“浙美股份”在一开始就走在了行业前端。“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零排放,目标有难度,但是却并非不可实现。”潘玉根说。
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,企业与天津津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,探索实现绿色循环生产的新模式。“简单的说,这个系统化工程包含车间内复合生物酶短流程前处理工艺、新型低碱冷堆染色工艺、末端污水处理工艺集成创新研发与应用等多道程序,开创了印染污水治理的新思路。”潘玉根说,从印染工艺源头进行减排、降污,增效,既考虑产品品质要求要优于传统工艺,又考虑产品的适应性广,操作简便,安全、效率高等因素,在节约人力、降低投资、场地占用、流程简化、减排、降耗、治污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
潘总正为项目中试做准备
潘玉根略带兴奋地告诉记者,目前整个项目的中试与论证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,接下来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造和升级改善。明年就将进行项目系统的试运行。项目实施后,预计年节水约113万吨,项目达产后新增产值5000万元,新增利润500万元,新增税金250万元。该项目目前也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。